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21篇
  免费   6575篇
  国内免费   4019篇
电工技术   471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5504篇
化学工业   8606篇
金属工艺   4056篇
机械仪表   4107篇
建筑科学   4884篇
矿业工程   2025篇
能源动力   1653篇
轻工业   5811篇
水利工程   1687篇
石油天然气   2194篇
武器工业   639篇
无线电   64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309篇
冶金工业   2242篇
原子能技术   1031篇
自动化技术   8536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1065篇
  2022年   2058篇
  2021年   2871篇
  2020年   2219篇
  2019年   1607篇
  2018年   1762篇
  2017年   2121篇
  2016年   1776篇
  2015年   2534篇
  2014年   3148篇
  2013年   3883篇
  2012年   4485篇
  2011年   4827篇
  2010年   4386篇
  2009年   4146篇
  2008年   4120篇
  2007年   4051篇
  2006年   3707篇
  2005年   3076篇
  2004年   2115篇
  2003年   1640篇
  2002年   1493篇
  2001年   1362篇
  2000年   1106篇
  1999年   815篇
  1998年   632篇
  1997年   505篇
  1996年   521篇
  1995年   432篇
  1994年   368篇
  1993年   289篇
  1992年   227篇
  1991年   182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5篇
  1959年   10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研究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的M-θ力学模型,在分析透榫节点构造特征与受力机理的基础上,建立其数值模型,用透榫节点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节点缝隙、木材横纹弹性模量和大榫头长度对透榫节点受弯承载力的影响。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建立以弹性点、屈服点与极限点为特征点的三折线多参数M-θ力学模型,其结果与多数的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并将该力学模型应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透榫节点的滞回耗能能力强,节点的变形主要集中在榫头处。当榫头与卯口之间的缝隙增大时,节点的受弯承载力降低。随木材横纹弹性模量的提高和大榫头长度的增加,节点的受弯承载力有一定提高。文章建立的M-θ力学模型能较好反映透榫节点的受力过程,适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其荷载 位移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维修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空调器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在制冷工况下换热器表面发生析湿及粉尘沉积,导致性能衰减。建立湿翅片表面粉尘颗粒物沉积过程的数学模型,模拟冷凝水捕集颗粒物以及湿积灰层黏附颗粒物的过程。被冷凝水捕集的颗粒物数量等于运动轨迹与水表面轮廓会出现相交的入射颗粒物的数量;后续的入射颗粒物与湿积灰层碰撞时,部分入射颗粒物会发生沉积且部分被碰撞的已沉积湿颗粒物会发生移除,这两部分的颗粒物数量相减即为被湿积灰层黏附的颗粒物数量。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预测的湿积灰层形状与实验照片的吻合度较好,预测的单位面积颗粒物沉积质量与91%的实验数据之间的误差在±20%之间,平均误差为11.8%。  相似文献   
83.
我国天然气探明未开发储量在全国已探明气田储量中占比超1/3,加快未开发储量的动用可促进天然气进一步上产稳产。基于我国天然气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分布、特点及未动用的原因分析,建立了探明未开发储量分类评价方法、标准及流程,并进行了分类评价。我国天然气探明未开发储量以低渗透—特低渗透和碳酸盐岩非均质气藏储量为主,集中分布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未开发储量中,近期可动用储量占27.4%,难动用储量占58.4%,待核销储量占14.2%。我国难动用储量规模较大,在目前体制机制、技术经济及政策条件下无法动用,为此,从油气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管理与技术创新、国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难动用储量开发的具体举措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4.
为提高EA4T车轴钢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能,采用激光淬火对调质态车轴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仪等对激光淬火层的微观组织、相变层深度和硬度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EA4T车轴钢表面经过不同工艺激光淬火后,相变层内的淬火组织主要由细小的板条马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组成,其深度根据工艺不同从100 μm到800 μm不等,并呈现随淬火功率的增加和扫描速度减小,相变层深度逐渐增加的趋势。淬火相变层区域内,车轴钢的显微硬度基本保持在450 HV0.2左右,约为基体硬度的2倍,耐磨性显著提高。由于淬火道次之间搭接的原因,淬火层呈现波形分布,其中波谷马氏体含量高于波峰位置,因此其硬度明显高于波峰处。  相似文献   
85.
通过物理化学相分析研究了3种不同氮含量镀锡板中固溶氮、化合氮的含量,结合相关理论计算了镀锡板中氮的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对强度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总氮含量从0.0021%提高到0.0103%,钢中化合氮含量下降10.1%,但是AlN析出相中的氮的含量上升10.7%。氮在提高镀锡板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钢中总氮含量提高0.0082%,其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值提升约30 MPa。  相似文献   
86.
采用环保促进剂Vulcofac ACT 55与硫化剂Diak No 1组成硫化体系,研究了Vulcofac ACT 55用量对丙烯酸酯橡胶/乙烯丙烯酸酯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ulcofac ACT 55用量的增加,共混胶的交联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焦烧时间逐渐缩短,硫化反应速率则逐渐增大;共混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耐热老化性能、耐ASTM No 1标准油性能和热稳定性先得到改善后又变差。差示扫描量热研究结果显示,Vulcofac ACT 55用量为2份(质量,下同)时共混硫化胶的耐IRM 903标准油性能最差、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动态热机械分析结果显示,Vulcofac ACT 55用量超过2份后共混硫化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而用量不同共混硫化胶处于高弹态时的储能模量相近。  相似文献   
87.
车载诊断系统在诊断失火故障时,采用基于曲轴段角加速度和阈值规则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在内燃机高速轻载运行时诊断单缸完全失火工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比分析失火和正常工况下曲轴瞬时转速的幅频和相频特征,提取不同谐次的幅值和相位信息,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作为故障模式识别工具,得到了一种改善方法。通过台架实验,对此改善方法进行了单缸完全失火、两缸完全失火和单缸一定程度失火的故障诊断测试。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不同的失火模式,并可在单缸失火模式下实现失火程度判别。同时,该方法通过少量工况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即可实现一定转速范围内的失火诊断,可行性强,可用于发动机失火故障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88.
针对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所提取图像特征点数量少、误匹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图像的改进SIFT算法。首先,依据传统SIFT算法中高斯金字塔的构造思想,结合在不同波段下的高光谱图像具有相同宏观特征的特点,首次用高光谱图像作为原始算法中经高斯变换产生的图像,使得检测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特征点数量大幅增加;其次,传统SIFT算法以及大量的改进方法都只通过目标象元邻域范围内的像素信息来构造特征描述符,而忽略了像素点的位置信息,文中将目标象元的位置信息纳入了特征描述符,在特征描述符的匹配阶段,在利用邻域范围内的像素信息进行粗匹配之后,利用特征描述符中的位置信息进行精细匹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限定最优值与次优值之比的情况下,采用高光谱图像构造高斯金字塔的方式能显著增加特征点的提取数量,更多地挖掘出图像中的极值点;在特征描述符中加入目标象元的位置信息作为特征点匹配第二阶段的判断依据,正确匹配数量达到原方法的59倍以上,极大提升了算法的匹配性能。  相似文献   
89.
针对眼在手机器人视觉系统的手眼标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手眼标定方法。首先建立了眼在手机器人视觉系统手眼标定的数学模型,通过李群李代数理论,将手眼标定问题转化为误差函数的优化问题,同时保证了优化问题的最优解落在特殊欧氏群SE(3)上。通过差分进化算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避免了求解过程中的局部最优问题。最后在实物平台上进行了手眼标定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
邓攀  陈程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2020,8(5):413-427
硅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 200 mA∙h/g,已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是Si作为负极材料也存在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是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硅体积膨胀(高达300%),导致Si基负极材料粉化脱落、电池容量迅速衰减,其循环性能尚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通过研究开发硅基负极专用黏结剂材料,可以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维持硅负极结构稳定,提升电池循环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硅基负极黏结剂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黏结剂、天然高分子聚合物黏结剂、导电高分子聚合物黏结剂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并介绍了本课题组在硅基负极黏结剂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期望能为将来的硅基负极专用黏结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